的流变及其作家和主要作品

 一、汉初的赋家/汉赋的形成期

高祖至武帝初年的六七十年间这一则期的赋家,多以楚辞为依归,唯在形式上略有转变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服鸟]鸟赋”。前者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有其一定的思想内容。贾谊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这是新赋体的特点,显示了从楚辞向新赋作过渡的痕迹。 

枚乘代表作是“七发”。“七发”虽未以赋名,却已形成了汉赋的体制,是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新体赋的根本特色,是以铺张为能事,用字散文化,且经常采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也引起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二、全盛期的赋家

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一时期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和王褒等,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 

司马相如有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子虚、上林是代表作。

他是富有文采和想像力的作家,其赋结构宏大,语汇丰富,也有描写相当细致的片段。汉赋到了他,揉合各家的特色,加上自己的创造,建立了固定的形体,使后来的作家都追随他/模拟他,无法越过他的藩篱。 

东方朔有“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模拟期的赋家

司马相如后的作者,多模拟,少创新。辞赋至此,外表华丽,内容空虚,而赋家却藉此来沽名钓誉。直到东汉中叶,都盛行模拟风气。这一时期的赋家以扬雄、班固为代表。 

杨雄有甘泉、羽猎、长杨、河四赋,是模拟司马相如。广骚、畔牢愁则模拟屈原。     

班固有名作“两都赋”,内容可取,但在形式上也是模仿。“幽通”是模仿离骚,“典引”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封禅”等等,都没有什么特色。他到了晚年,体悟赋体无益于世道人心,不写了。 

四、转变期的赋家

东汉中叶以后的文学作家,对现实社会政治,有所感爱,赋也渐发生变化。

代表作家是张衡和赵壹。 

张衡有“二京赋”,虽亦模拟之作,倒反映了一些社会风俗、世态人情,且文字清新,描写细致。其他有“思玄”“归田”等赋,形式短小,文句清丽,抒写怀抱,田园生趣,人生理想,道家哲学……·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这是汉赋的一种重要的转变。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最有名。以犀利的词句,愤激的情绪,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表示了勇敢的积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