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说明刘勰的文学观点
|
一、初步地建立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
· 在“时序篇”里,他首先注意从历代朝政世风的盛衰来系统地探索文学盛衰变化的历史根源。
· 例如他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论西晋时代,指出当时作家很多,但因为“运涉季世”,所以“人未尽才”。
· 他强调要从文学以外的历史现实的变化中来理解文学的变化。此外,他也注意到历代文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就每种文体来说,他也很重视历史发展的追索;其观念都是比较进步的。
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
· 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之关系上,他主张创作应该“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先有思想然后可以述情,先有事义然后可以铺辞。)
· 他强调文章要有风骨。它是作家个性风格的主要标志。
· 他强调“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应适应不同的内容来选择文体形式并适应不同的文体来确定文章的风格面目)。
· 他指出写作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文章的政治社会作用和客观效果。
三、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的经验
· 他认为平时的学识才能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准备,是“驭文谋篇”的要素。
· 他认为作家的才、气、学、习四个基本方面的差异将形成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不同的风格。
· 他认为用典、对仗、声律等方法技巧的言论,对我们欣赏古典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 他反对“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等的错误批评态度。
· 他认为正确的批评态度,应该“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 他指出批评家应该有深广的学识修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认为只有“披文”才能“入情”,只有“沿波”才能“讨源”,只有全面地观察形式才能深入内容。
· 他指出任何文章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