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人地位的转移

  1. 唐代的诗人,大半是来自中下层社会,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如王昌龄、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等人,都是经过困顿和从流浪生活中磨练出来,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到诗歌的内容更为充实。

  2. 唐代的科举取士,使中下层知识份子在政治、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对于文学创作,也得以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感情。这样一来,诗坛从君主贵族手中转移到中下层知识份子的手里,因此扩大了诗的境界,加强了诗的生命,提高了诗的地位,使唐诗发达与充实起来。

二、政治因素

  1.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不仅都爱好文艺音乐,且大加提倡,以诗识拔。如

太宗招延文士,倡和吟咏;

高宗、武后好乐章、制新词;

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

玄宗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爱好文艺,附庸风雅;

宪宗召白居易为学士,

穆宗征元缜为舍人,

  1. 唐代以诗取士,诗歌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从而提倡作诗的风气,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对诗歌的普及,有重要作用。


三、诗体本身的发展

  1. 诗歌的形式从四言到五言古诗,再而七言古诗、律体、绝句,到了唐代,诗人需要新的诗歌形式去表达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而当时辞赋一体,久已僵化,传奇文学又兴起较迟,于是唐代文人的创作,便集中精力于诗歌,而促成唐诗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