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xù,温暖,之日出时。“煦牛”,即“日出时赶牛下地”。  

  2. D/A项中“易”均为动词,交换;B项中“而”均为代词,你;C项中“苟”均为连词,如果。D项中第一个“请”,动词,请求;第二个“请”,动词,谒见、拜见。

  3. B/A项意思是“不准许用粟米”,C项意思是“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D项意思是“口袋里漏出的粮食仍留在仓库中”。

  4. D/D 项译文最为准确。

  5. C/①句理解有误,“异曲同工”、“委婉而谏”不当。②句理解有误,因穆公下令是针对民间以粟食凫雁的,所以不能说民间以秕食凫雁已成为习惯。⑤句理解有误,因民富不能国弱。

  6. A/本文主要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这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一致。“民为贵”,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

 

[译文]

邹穆公下达命令,饲养鸭鹅一类家禽必须用秕糠,不准许用粟米。在这时,官仓秕糠用没了,就(用粟米)同百姓换秕糠,二石粟米才能换一石秕糠。官吏(向穆公)请求说:“用秕糠饲养鸭、鹅,是为了减少耗费。现在(用粟米们百姓换秕糠,二石粟米才换一石秕糠,(这样)用秕糠饲养鸭、鹅,耗费就太大了。请允许用粟米饲养鸭、鹅。”穆公说:“你不要再讲了!(我的这种做法)不是你所能懂得的。老百姓在太阳刚出就赶牛下地耕作,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勤勤苦苦劳动从来不敢懈怠,难道是为了喂养鸟兽(才生产粮食)吗?粟米,是人们最好的粮食,怎么能用来养鸟呢?况且你只懂得‘用粟米换秕糠,耗费太大了’,只算经济上的进出,却不懂得这是公私之积合为一体,以粟米换秕糠可以储粟米于民、于国无害的大道理。周谚说:‘口袋里漏出的粮食仍留在仓库中’, 难道你就没有听说过么?国君,是老百姓的父母,取官仓的粟米转移到百姓家里贮存,难道这就不是我(国君)的粟米了吗?鸭、鹅之类如果吃了邹国的秕糠,就不会损害邹国的粟米了。粟米贮存在官仓和把它贮存在百姓家里,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邹国的百姓听到了邹穆公这番话,都懂得了自己贮存的粮食与公家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