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余生活

华东师大二附中初三 金冰一

上课、复习、考试;上课、复习、考试。这样的生活似乎太单调,太乏味了
吧。不!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也有自己的一片蓝天,自己的一块沃土。
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过去了。周六的夜晚月朗星稀,风高气爽。不用问,第
二天一大早,我准会和父亲拿好钓竿,踏上征途去青浦垂钓。当我们来到河塘的
岸边,天往往还未亮。深邃的夜幕像一块青色的帷幔,上面镶嵌着一颗颗珍珠般
的明星。地上的青草微微有些湿润,踩上去像地毯一样,轻轻的,软软的。草中
的鸣虫发出清脆的叫声,在一片宁静中显得格外嘹亮。偶尔,一尾金色的鲤鱼跳
出水面,“扑通”一声,在那被月光铺上一层白银的河面上漾起了一层层涟漪。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令人赏心悦目。
我放下钓具,静静地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可鱼还未上钓,手却隐隐
有些酸痛了。“咦?这么轻的一根钓竿怎么拿了一会就会手酸呢?”我不住在想。
“噢!对了!手拿着钓杆就像一个杠杆,手便是支点。那么这根杠杆的“动力矩”
一定很短吧。瞧,杆尾离手那么近。这原来是根标准的“费力杠杆",无怪乎拿着
这么吃力!那么如果加长“动力矩”则用力就应该小多了吧。我不由地把手向
前移了几尺。果然,渔竿似乎轻了许多。哇!不好!浮子早沉到水里了。快拉!
快!可拉起来的却是个空钩。
我重新装好钓饵,用力一掷。那鱼线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扑通”
一声,一头扎入了水中。过了一会,浮子还是一动未动。我又不住左顾右盼起来。
“哗”地一声,爸爸猛地竖起钓杆。紧接着便是“扑扑”的扑水声。再看看爸爸
的钓竿,那竿梢已被拉成了半个椭圆形。“啊!爸爸钓着大鱼了!”我忙扔下钓
竿,三步并作两步地直冲过去。果然不出所料,是条大青鱼。我拿起“海斗”向
水中一兜。“哇!这条鱼足有五斤重。”再看看爸爸的鱼篓,已装得半满。我不
禁问:“爸爸,你怎么钓得这么多?”爸爸笑笑说:“钓鱼浮子的位置很重要,
最好是鱼线入水时,有四粒浮子漂在水面上,三粒沉入水中,每粒浮子间应相距
4至5厘米。这样,浮子在水中的浮力正好与铅弹的重量相抵,而且浮子间保持
一定的距离还可以使鱼吃饵的过程一目了然......”
我学着爸爸的样,移动了浮子。此刻,一阵微风吹过,河面上荡起一条条波
纹。那四粒雪白的浮子在碧绿的河水中一抖一抖,似乎在跳着轻快的芭蕾。忽然,
浮子向下一沉。我的心猛地一收。接着浮子慢慢地斜着向下沉去。我轻轻地提竿,
一尾银色的鱼便跃出了水面,“扑”地一声落在塘边的草地上。我上前一瞧,原
来是条半斤来重的大鲫鱼。我由衷地高兴,大声喊着:“爸爸,我也钓到了!”
此刻,河边的垂柳随风轻荡,似乎也在向我祝贺。
有时,“天有不测风云”,阳光会被云翳遮住,风也变得不再温柔。每当这
个时候,爸爸会手搭“凉棚”,细细地观察天空。“快走,要下大雨了!”要是
爸爸这么说,我准会立即收起鱼竿,拎起钓上的鱼,跟在爸爸身后一溜烟地离开
河塘。不多时雨就会像撒豆子似的下起来。要是爸爸观察天空后,依旧悠闲地拿
起钓竿,就准会没事。我也就放下心来,又潇洒地抛出鱼线......
每当夕阳的余晖把河边的草房染上一抹金黄,我便和父亲把鱼竿当“扁担”,
把装满鱼的鱼篓悬挂在“扁担"的中间,一人一头,悠悠晃晃地顺着田间小道踏上
归途。夕阳下,近处,碧绿的庄稼在和我点头致意;远处农舍上方升起的炊烟在
向我挥手告别。此刻,一支儿时的歌会轻轻地从我心中腾起:“我们的田野,美
丽的田野......"

[评析]

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的描写。首先是景物:通过作者的笔端,
我们看到了“镶嵌着一颗颗珍珠般的明星”的夜幕,微微湿润的青青草地,被月
光镀了一层白银的河面;听到草中清脆的虫鸣,鲤鱼跳跃时的水声。在读者面前
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河塘夜色图。其次是人物活动:初学钓鱼的心情,父子
二人的对话,鱼线入水的形象,鱼儿上钓的动态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一切,
一定得益于作者平时细致的观察与丰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