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观日出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章连伟


俯瞰群峰的泰山,耸立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北郊,是人们十分向往的旅游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了一趟山东老家,有幸在泰山看到了日出。
2月7日凌晨二时半,我和妈妈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们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外,什么声音也没有。以后山势越来
越陡,这时抬头望去,夜色中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
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四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们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
继续向上攀登。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
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升腾
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成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
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沸沸扬扬的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山更险峻了。我和妈妈手拉着手,一步三喘地往上爬。忽然,
前面传来了说话声,透过云雾看去,一座牌坊下聚集着二三十个人,似乎在那里
休息。这时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
落而下,我们扶着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
谁也不敢向下望一眼。爬了几十个台阶,我们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
时恰好一团团浓云涌了过来,把我们来时的路完全淹没在云海之中,不知深浅高
低。不多一会儿,浓云过去,只见几个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们身边。其中一
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
说了声:“不累!”就站起来和妈妈一起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老人们一
边走一边说:“泰山这十八盘,真成登天路了!”我一想,可不是吗?你看,山
上白云飘飘,人们在云中穿行,不就是上天了吗?这使我振奋起来,内心充满了
自豪感,因此一鼓作气登上了南天门。
我们没有在南天门停留。七点十分,我和妈妈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
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色,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
地扩大,仿拂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层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正东方。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
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
得最浓,最艳,好像正燃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
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个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
变成了一个半圆形,就像刚刚从铁炉里夹出来的烧得通红炽热的铁,而且放着强
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
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
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喊了起来。
这时,我眼前的群山完全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整个大地又充满了生机。
禾苗展绿臂,花儿张笑脸,小树也伸直了腰杆。
啊,太阳,你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看到你冉冉升起,我不禁联想到我们
祖国在前进。啊,祖国,我祝你永远如旭日东升!

[评析]
这是一篇游记型的写景记叙文。这种文章一般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有目的
地选择观察重点,按见闻的先后如实写来。本文即以小作者登泰山的行踪为序,
以在日观峰看日出为重点,叙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腻
刻画了山形云态;借与老人的对话,表达了登山的豪情;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
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结尾借太阳歌颂祖国,加深了文章主题。从全文安排看,登
山过程写得偏多,使“观日出”的重点不够突出,结尾的借景抒显得过于直白,
若能再自然些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