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目(一):略述菡子从看戏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与世态沧桑。(2001) |
本文说明了看戏犹如经历人生/人生如同戏剧。本文开头时写作者幼年的时候喜欢看戏,看到一幕幕人生:有人在戏场里走失/有人重见亲人。年长的时候,作者从看戏中感悟到它所折射出社会与时代的历史变迁。“看戏的人们将会占领舞台,创造新的戏和看戏的历史。”
文中表达了人生哲理:
看戏是“活人生活中一种难得的享受”。因此,年长的人越哭越爱看,对戏里人物的责骂或怜悯,成了他们喜怒哀乐的发泄。
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结局。虽然这“精神粮食”有时也有骗人的因素,人们还是乐于喝下这杯酒,因为可以聊以自慰,也可以以此慰人。
欺贫爱富成为一句普通的骂人的生活语言。台上演台上的,台下演台下的,互不干涉,观众、演员不受爱滋事的分子打架闹事而影响了看戏、演戏的情绪。其实,有时候在戏场里,平时相恶的人也成了知己。
文中表达了世态沧桑:
幼年时,只把看戏当作消遣、一种娱乐。年长后,当经济差时或自己家道没落时,所听到的尽是“二胡悲凉之声”、老生凄怆的唱腔,好像作者母亲每况愈下的处境。当经济活跃时,所听到的是纵情的笑声。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的戏场也有了变化,有古今中外电影。看戏其实见证了岁月的流逝。
![]() |
题目(二):菡子在《看戏》一文里叙述了故乡人几十年看戏的经历。试简述之。 |
![]() |
题目(三):菡子在《看戏》一文里叙述了文革后戏迷对看戏的沉迷及可爱之处。试详述之。 |
一场浩劫过去不久,七八年收成又好,春节的那几天,回乡的人们都进了城,扶老携幼之外,还有不少人挎了一篮荸荠,或者掮了一捆甘蔗,一半出卖一半自吃,卖得的钱,买亲友的戏票、馄饨、包子而有余。看戏的人路上相见,恭贺新禧;也有的喜滋滋地嚷着:“国务院硬叫我们‘遣’(玩)三天的呢。”城中的大路小路,铺满荸荠的皮和甘蔗渣子。这年过节从年三十到正月半,硬把剧团留在县里,唱了半个多月的《珍珠塔》,还是一日两场,当中插放电影,小小的县城,整个像个戏场似的。
此后的两年,经济较活跃,开放的剧目也多,一两月内总有剧团光临;古今中外的电影,跟大城市差不多时间放映,作者发现老乡几乎天天沉浸在看戏生活中。退休的职工到了该看戏的时候了,“吊城角的(城郊社员)本本戏要看”,上班的年轻人“日里不看夜里看”,小学生是组织来看的。就连乡下人对戏馆子也极熟悉。县境内的各个镇市都有戏院,城里已有两个,但城东以养猪出名的张巷大队,城南以修车盈利的唐家大队,都想办个戏馆子。城里最热门的电影一天要演六场,两三天换个节目,不少人有的戏要看五六遍,出场照例啧啧有声:“好看到哉!”
如今文明看戏,潮涌般的人群,都肃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算有看不懂的,也不张声,只是出了剧场才轻轻地说。有位乡下表兄几天没买着《红楼梦》的票子,抱了一只鸡进场当作两块钱的罚款。
观众可爱之处:他们把反映解放前和写“文革”的戏,都称为“苦戏”。老妈妈们进场的时候,会互相查问:“手绢带了几块?”情愿出钱买哭。在戏场里,当人们泪眼相对的当儿,平时相恶的人也成了知己。对剧中的反动派坏蛋、“四人帮”之类的人物,人们咬牙切齿地骂着溧阳人使用的语言:“野种!”“贱货!”“贼胚!”溧阳的年轻人也有在电影中趋向时髦的服饰,但真正的恋人,却在《生死恋》中注意大官雄二“相亲”时的谈话:“只有看见鱼忘记一切的人,才能理解我的工作”。更有多少有志青年,追慕的是《刑场上的婚礼》中那样诗意的境界。《吉鸿昌》唤起溧阳人自豪的记忆。
![]() |
题目(四):菡子在《看戏》一文里叙述了他小时候故乡人对看戏的热爱。试详述之。 |
![]() |
题目(五):菡子《看戏》一文的写作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