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清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
评介
《老人》写了三个出身、经历、性格各不相同的老人,并通过他们的生活和归宿,向读者提供了三幅不同社会生活的小影。
作者通过对以上三个老人的描写,介绍了旧时代、旧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生活侧面,作者没有对旧社会加以过多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议论和抨击,但通过他那流畅的、写实的记叙手法,却提供了关于旧社会的阴暗而令人忧郁的图画。作者的选材与构思都是巧妙的。
作者描写的这三个老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作者在处理他们的性格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有分寸感和节奏感,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如第一个老人,他的聋和沉默寡言,就正和那个凄清、寂静的古老宅院相适应,他每天清晨和黄昏接时“虔敬地”敲磐和燃香,又和他一生的寂寞经历相关联。作者以同样的方式处理着第二个老人和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老人”。他过着毫无家庭温暖的半乞讨式的生活,是一个“在冰冷的坚硬的石头间”生长着的人,所以,久而久之,就自然地养成了这样的性格,至于第三个老人,作者则着重从他的谈吐,从他的外形动作和某些生理特点上表现了他性格,从这里透露出他的经历、环境与性格之间的和谐一致。例如,他那绘声绘色地描摹着一匹马,仿佛我们面前就真的站着一匹马在“萧萧长鸣”;尤其传神的一笔,是作者特别强调的他那“不应为老人所有的宏亮的语声”。总之,作者所描写的这三个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无不切合着他们的时代、环境、身份、经历,表现了很强的分寸感和节奏感。这篇散文所以能用这样的简洁、洗炼的笔、墨表现如此丰富多采的内容,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作者还擅长用一种细腻、婉转的笔法来表现他的人物。他这样描写那个老仆经营着的菜园:“他又常常弯着腰在菜地里……当我们走出大门外去散步,我们看见了向日葵高擎着金黄色的大花朵,种著萝卜的菜地里浮着一片淡紫色和白色的小十字花。”“向日葵花是骄傲的,快乐的;萝卜花却那样谦卑。……”这菜园是老人的杰作,从上下文不难看出,这里不只有着老人的心血和劳作,也有着老人性格的影子,是“对于那个勤劳的老人唱出一种合奏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