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目(一):简述《小小的心》的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2000) |
描写一个令人无限同情的儿童阿品。他可爱/天真。
阿品从宁波被骗来贩卖给一位在泉州工作的姓陈的工程师。
起初,作者刚到厦门的某一报馆当编辑。看见他时,觉得他调皮/无礼,对他的印象不好。他的眼神忧郁悲哀。日子久了,作者和他相处得很融洽/他时常到作者的房间来。他们情同父子。
后来,作者发现阿品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不过外形/衣着和阿品不相衬。
不久,作者发现阿品其实懂得宁波话而向他的父母求证。从此,阿品渐渐被禁止和作者接触,因为担心被作者揭穿真相/知道阿品的来历。阿品甚至被严厉责备,被打,后来,他“消失”在作者的眼前/被带去南洋。
主题思想:
通过阿品德遭遇,表达了作者对那不重视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社会的不满/愤怒和慨叹/无奈,并写出了以往中国广大儿童的悲惨命运。
说明当时的社会里,儿童像普通的货物被贩卖。寄人篱下的孤寂生活,是孩子纯洁的心,蒙上悲郁。
通过对阿品的描述,激发大家改革现实的良知。
![]() |
问题(二):阿品和“我”如何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
“我”到厦门某报馆当编辑,租住在一间房子里。“我”和阿品第一次见面时,觉得阿品无礼、顽皮,对他的印象不好。但是“我”觉得阿品有一对使人感动,带着忧郁、悲哀的眼睛,对他产生好奇;知道他的身世后,对他产生了同请。
第二天早晨,阿品到我的房里玩。他们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相处得十分愉快。
从这一天起,每天清晨,阿品就来“我”的房子玩耍。我曾买了一些玩具给他,但他独爱晚上的蜡烛。“我”也很有耐心的为他把蜡烛捻成各种东西。阿品开心的笑着叫着,连家里的人叫他去吃晚饭也不理。有几次玩得疲倦了就躺在“我”身上。
“我”发现阿品有一种很好的习惯,拿动了东西必定归还原处,进门前必定先敲门或喊“我”,进了门或出了门就竖着脚尖,把门关上。这点令“我”更喜欢他。日子久了,他们愈加要好起来,像一家人。
“我”是阿品唯一的伴侣。他们天天见面,虽然语言不通,但总是叽哩咕噜的说着,也互相了解着。有时,阿品跟我学普通话,他们往往玩得哈哈大笑起来。
我越来越喜欢阿品,他会紧紧地抱住他,吻他的面颊,阿品也像有所感动。“我”觉得自己和阿品一样都离开父母,失掉慈爱的亲热的抚慰,都伶什地寂寞地在这异乡,所以同病相怜。“我”希望永不离开阿品,让他做自己的孩子。“我”叫阿品跟他一样姓王,他也答应了,后来他还叫“我”做爸爸。“我”宁愿守在房里等待着阿品,和阿品作伴,不愿意出外。就算后来阿品的全家人来了,阿品却对他们很冷淡;“我”仍是他的唯一伴侣,他宁愿和“我”一起。可见他们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