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 说 明《 文 学 改 良 刍 议》 和《 文 学 革
命 论》 的 内 容 和 它 们 对 文 学 革 命
运 动 的 意 义。
|
一九一七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于是提出来的
一曰之言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是胡氏提倡新文学革命的大原则,在当时,是言人所不敢言的大胆行为,引起国人的注意。像胡文中所提出的“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在久已几乎为桐城义法所约束的文坛上,以及骈俪吟咏者的牢固保守下,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式的妖言惑众。
陈独秀在二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表露了不惜与所有顽固、保守者为故的态度,也显出来横扫一切妖气的气概。他竖立了新文学革命的大旗,迎风招展,堂堂正正的提出了三大主张:
1.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2.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很显然的,这三大主张比起胡适提出的主张,确实更具有坚强的战斗性,不仅“推倒”而已,还同时具体的提出来“代替”的说法,表示他有破坏,也有建设;既声援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却比胡适更为有声有色。他们在反对旧文学,反封建、拥护民主方面是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