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明小品文在新文学运动期间的发展以及鲁迅、林语堂对它的看法。

林语堂在1932年创办了《论语》、《人间世》两本幽默刊物,并通过它提倡小品文,从此风气大开,小品文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致使1934年被誉为“小品年”。但是这时候的幽默小品已不太大行其道了。《太白》、《芒种》、《中流》的出版改变了小品文风雅的特色。
当时的小品文作家、文集或文章有:
林语堂《大荒集》、《我的话》
周作人《看云集》
马国亮《偷闲小品》
俞平伯《杂拌儿二集》
丰子恺《车厢社会》
茅盾《话匣子》
王统照《烟云集》
何其芳《画梦录》
萧乾《鲁西流民图》
李广田《画廊集》
丽尼《黄昏之献》
卢焚、曹白、陆蠡、靳以、柯灵
林语堂认为小品文应是幽默、性灵、风雅的,故极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的态度,是人类智慧已启的表现。
鲁迅认为在五四运动时,小品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曲诗歌之上。由于写法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是漂亮和缜密的。他认为它的出现是对旧文学的示威。但是他认为这时候的小品文专注重雍容、漂亮、缜密,以小摆设姿态出现,供人摩挲,是太风雅了。
他认为这样下去它是没有前途的,一定要有充实的战斗内容才行。(他认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他认为小品文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它不应该是小摆设。
所以他对林语堂在国难当头提倡幽默小品文很不以为然。